老嚴剛做行銷的時候也是個菜鳥,也不懂什麼是CPC、ROI…等等的,等開始接觸不同的老闆與客戶後,常常發現他們很喜歡看報表,就會常常解釋每項參數個別代表什麼樣的涵義,這邊老嚴就整理了一下比較常用的幾個專有名詞,希望行銷新手也能快速上手,並且讀懂社群洞察報告與廣告投放數據。
目錄
- 1.先搞懂ROI跟ROAS怎麼評估
- 2.洞察報告的幾個關鍵項目
- 3.常用的廣告計價模式
- 4.幾項廣告投放的專有名詞
- 5.其他電商專有名詞
- 6.最後老嚴想說的話
先搞懂ROI跟ROAS怎麼評估
ROAS:廣告投資報酬率 (每花一元廣費告可以產生多少營業額)
只要有搭配轉換價值追蹤碼 Facebook 跟 Google 都可以直接產生 RAOS 數據,FB 就直接叫做 ROAS 而 Google Ads 必須自己加入「轉換價值/費用」這個欄位查看,以廣告投放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,如果 ROAS 小於 1 這個廣告基本上就是投越多賠越多。
流量獲取成本可以是 Google / FB 廣告費、KOL 代言費、口碑行銷費、 SEO 優化費等等所有行銷支出費用
ROI :投資報酬率,扣除廣告費跟產品成本、人事費用之後的投資報酬率
對老闆來說這是唯一有意義的數據,直白地說就是「投資數位行銷有沒有賺錢?」,也就是行銷的終極目標,最後要優化的還是ROI
看到公式後,看到重點了嗎?ROI 看的是毛利,ROAS 看的是營收,大部分我們在 GA、Facebook、AdWords 後台直接看到的數據都是 ROAS,可以概略評估同件商品每次廣告投放的效益,但不適合拿來在不同商品之間互相比較,因為這是個很容易膨風的數字,一旦商品單價高 ROAS 就會高。
洞察報告的幾個關鍵項目
曝光數(Impressions)
又譯為「瀏覽」,用來衡量廣告被顯示的次數,一則廣告出現在畫面的次數多少次就計數多少次。簡單來說,就是多少人次曾看過你的內容。
觸及數(Reach)
指看過該廣告的「用戶數量」,跟曝光不同的地方在於,觸及看的是人數而非人次。而一般常聽到的觸及率,即指該篇貼文的觸及數 / 粉絲團粉絲總數。簡而言之,即指你的內容接觸到多少個不同的人。
舉個例子說明,可能更好分辨兩者差別,假設小明看過同一篇廣告貼文三次,則觸及為 1,曝光則為 3。
而我們之所以要看曝光次數,是因為在電視廣告行銷中有個術語稱作「3+Reach」,意思是一支電視廣告只看一次是不會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象的,至少要看過三次,才是有效的溝通,曝光率(曝光數/觸及數)就是讓我們衡量「重複溝通」的數據。
互動數(Engagement)
代表用戶看過你的內容後產生的任何行為,包含:按讚、留言、分享、點「閱讀更多」、滑過照片、看影片、點連結、點 # Hashtag 等。互動率即是互動數/觸及人數。
談論數(Talking about this)
即指看過內容後產生的討論,包含:按讚、留言、分享,也就是「肉眼」可見的互動,而談論率即(讚+留言+分享)/觸及人數。
通常互動率 > 談論率,因為用戶停留在一則貼文的時間短暫,很可能只按個讚就滑過去了,但如果互動率 < 談論率,表示同一個用戶,可能同時按讚、分享又留言,是一則討論度很高、誘發讀者參與的貼文。
常用的廣告計價模式
CPC
英文全名是 Cost Per Click,每次點擊的成本,即每次消費者點擊你的廣告,你所需要支付給平台的費用。選擇此種模式計價的廣告投放形式稱 PPC(Pay Per Click),關鍵字廣告一般採用這種定價模式,比較典型的有 Google 的 AdSense for Content 和百度的競價廣告。
CPM
完整名稱是 Cost Per Mille Impression,意為每千次曝光的成本,即每一千個人看到你的廣告,你所需要支付的廣告費用。選擇此種模式計價的廣告投放形式稱 PPM(Pay Per Impression)。傳統媒體大多選擇此種計價模式,
CPA
英文全名是 Cost Per Action,即每次參與互動(或每次完成行動)的成本。此種廣告投放模式稱為 PPA(Pay Per Acquisition),指使用者點入活動後,完成某一個指定動作,如「下載電子書」、「註冊成為會員」、「購買票卷」等,你才需要付費。
以上三種計費模式,主要還是要看廣告的目標是什麼,想要增加點擊就選 CPC,想要提高曝光就選 CPM,追求讓消費者實際完成指定動作的,如下載 App、填寫問卷等,就選 CPA。
其他計價模式
幾項廣告投放的專有名詞
CTR 點擊率(Click Through Rate):廣告的訪客點擊率
公式 >>(廣告點擊次數 / 廣告曝光次數)X100%
是指廣告曝光期間有多少訪客點擊你的廣告。數字越高,代表廣告越吸引人,是很好的廣告。
舉例:假設廣告曝光了1000次,但看到廣告並且點進去的人只有5個,那麼點擊率就是(5÷1000)×100%= 0.5%。
在電商廣告的標準裡,平均是 2-3 %,好一點的表現是 6-7%,某些訴諸恐怖訴求的行銷活動或當前熱門的時事議題,可以達到 20%。
而高點擊率的好處是能降低廣告的花費。以 Facebook 廣告來說,平台為了提升整體的廣告品質,會「提高」低品質廣告的價格,「降低」高品質廣告的費用。
CVR 轉換率(Conversion Rate):點擊廣告後,訂單成交的成功率
公式 >> (廣告轉換次數 / 廣告點擊次數)x 100%
指的是廣告為你帶來的轉換是否良好,能夠直接、大略地看出一則廣告的成效如何。目前電商 1-2% 為平均水平,某些熱賣商品可以達 5% 以上,甚至更高。
舉例:假設有1000個人因為廣告而造訪網站,其中有 10 個人有購買商品或服務,那麼轉換率就是 (10 ÷ 1000) x 100% = 1%
ASP 客單價(Average Selling Price):每一筆成交訂單的平均消費金額
也就是每一筆訂單,顧客平均花了多少錢,這個指標可以看出顧客平均消費力的水平。在電商世界中,因為廣告佔成本比例較高,若 ASP 沒能達到 1000 元通常很難生存。
其他電商專有名詞
網站到達頁/著陸頁 Landing Page
任何一個網頁,無論訪客從何而來,只要他一進入特定頁面能達成某個你設定的目標,也許是加入會員、購買商品或訂閱電子報等,這個主要到達的網頁就被稱做 Landing Page。
客戶關係管理 CRM(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)
CRM 從字面意思來了解,就是「與客戶維持良好的關係」。對企業而言,客戶便是「購買商品的人」、「潛在顧客」或「會員」,透過關係維護能夠達成品牌最終的銷售目的。
即時廣告競價機制 RTB(Real Time Bidding)
當廣告主有意願在該平台中投放廣告,該平台須經由廣告主的出價與其他同時在平台上的廣告主進行競價,此競價限制在 100 毫秒以內完成,所以稱作即時競價機制。
最後老嚴想說的話
行銷很廣很深,設定好行銷預算與目標後,還是會有很多不可控因素,例如老闆希望你花1萬元型消費回收到100萬的大訂單、Facebook又突然改演算法導致觸擊率下滑、這個月忘記回家拜祖先導致ROAS一直無法達標,數位行銷好玩的地方就是他沒有一個絕對值,只有不斷的挑戰新事物跟創新行銷玩法。
剛進行銷或是新進公司的行銷朋友,或許沒有過去的前輩教導、還是老闆沒有保有歷史行銷資料,沒有現有的數據分析,還是可以邊做邊紀錄,再來不斷的優化,這樣你的實力會越來越強,才更能用數據告訴老闆與後輩合理的目標該怎麼設定!
1. 先訂下目標,再用歷史數據預估行銷費用。
2. 一定要知道 ROI 與 ROAS 才能評估出合理的行銷預算。
3. 精算 ROI,避免做越多虧越多。
4.當目標是老闆定的、行銷預算是老闆說的,那你必須用數據告訴老闆目標達成可行性。
老嚴目前準備規劃些新東西,也請各位拭目以待,也不知道大家看到老嚴的文章後,是否收益良多,還是有更多的問題想要提問,也歡迎留言給老嚴,老嚴看到一定會親自回覆大家的。